伴随着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里的腾飞,一批超级富豪也逐渐壮大。中国亿万富翁的人数已列全球第二,仅低于美国。
而国内媒体和公众对这些人的评价呈现出两种极端:一方面,有人认为他们大多是“官商勾结”的暴发户;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富豪们“艰苦的创业经历”顶礼膜拜。中国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津西集团董事长韩敬远则“归属”于后者。
八十年代,共和国迎来第一次知识分子下海经商浪潮。彼时,时任迁西县常务副县长和党委副书记韩敬远,连同着“体制内”的王健林、卢志强、黄怒波、韩敬远、许家印、寿柏年弃政从商投身于滚滚浪潮中去追寻他们的商业梦,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工厂起了新颖的名字
韩敬远,河北省迁西县前韩庄村人,1956年6月出生于辽宁朝阳。
1981年,26岁的韩敬远还只是自己家乡——唐山市迁西县东荒峪镇铜矿的一位车间主任。这一年,“引滦入津”工程开始动工,将在迁西境内修建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1986年,为解决移民问题,天津市拿出一部分资金,迁西县出了一块地,在当地建起了一个小铁厂,年产量14万吨。由于是天津、迁西合建,工厂起了一个新颖的名字——津西铁厂。
韩敬远和津西铁厂的故事,恰是唐山这座城市前途命运的缩影与写照。
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长城脚下的迁西县,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有4.7亿吨。面对迁西如此优越的铁矿资源、全县却没有一家像样的钢铁企业的状况,富有战略眼光的韩敬远暗自下定决心:一定在有生之年把津西做大做强,不能再让迁西百姓守着“金山”没饭吃。
穷则思变,谋定而动。韩敬远上任后,对当时还是国企的铁厂用工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效益成倍增长。上任两年后,津西的利税年突破了3000万元大关。这一大突破,当即在全国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做了报道,全国有300多名企业家慕名来企业考察。
1994年,企业有了一定的盈利后,韩敬远果断提出:要依靠自身积累,艰苦创业,再造一个津西。在县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下,历尽千辛万苦,筹资5500万元,新建两座150m3高炉。1996年,津西铁厂改制为唐山市津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韩敬远担任了董事长、总经理。1997年,他带领津西人实现了“再造一个津西”的目标,当年生产生铁27万吨,年创利税达到5844万元,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发展。
韩敬远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一鼓作气又相继新上了一座年发电1800万千瓦的电站和一批炼钢、轧材项目,结束了津西有铁无钢的历史。1999年,津西钢铁年创利税第一次突破了亿元大关。
有道是,善弈者谋势。在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和效益后,韩敬远又高瞻远瞩地谋划了津西钢铁改制大举措。2000年将企业改制为“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股份有限公司。新的体制下,1800名职工成为企业股东,使企业和职工结成利益共同体,为企业上市融资创造了体制条件。2001年,津西钢铁改制成民营资本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当年,津西钢铁利税突破2亿元,上缴税金超亿元。
2002年,韩敬远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接受香港一公司投入2.5亿元人民币入股津西,将津西钢铁改制为合资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中国东方集团控股津西97.25%股份,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募集资金19.25亿元。韩敬远出任中国东方集团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令同行刮目相看。津西成为河北唯一的私营企业、全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私营钢铁企业,为今后企业的战略发展拉开了序幕。
股权争夺战
早在10年前,当时中国钢铁行业正因为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利润而掀起了一场狂热的大炼钢铁热潮,那时的韩敬远,正为了其控股的中国东方,与公司第二大股东——号称“钢铁公主”的陈宁宁打着激烈的股权争夺战。那时的韩敬远也想不到,十年后,让他倾尽全力争夺回来的曾在钢铁领域赚得盆满钵满的中国东方,又要让他为了如何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企业在行业低潮时期的生存能力以及如何向非钢行业转型而殚精竭虑了。
从华北到华东,从华中、华南再到西南,当时的钢铁产业过剩已无处不在,钢铁行业整体萧条,全行业集体宣布亏损以及减产。国际金融危机、钢铁需求及价格大降、极度透支着市场、环境以及资源换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等等都是导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而由政治因素而非利润推动的产业周期又加剧了过剩的程度。
当整个中国陷入了由钢铁等高污染行业带来的雾霾中,钢铁企业也在“越亏损越生产”的雾霾中失去了方向。而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体制之弊已经成为钢铁行业走出阴霾的唯一希望。
在2013年岁末,整个钢铁行业仍挣扎在全行业亏损的泥沼中,但是仍有部分龙头钢企和特色钢企挣扎出了一片天。韩敬远从1992年一直在经营着津西钢铁,从当年年产14万吨生铁的县办小铁厂,到现在已成为集钢铁冶炼、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国际贸易、金融租赁、津西投资、高新科技、绿色地产、龙翔文化等九大板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香港上市公司。2012年以来钢铁业进入寒冬期,津西钢铁尽管依托股东米塔尔的支持,依赖旗下H型钢生产线维持盈利,但钢市巨大的风险令韩敬远不得不费尽心思谋划着转型非钢产业。
2007年正是中国东方赚得盆满钵满的好年头,这家以钢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得益于当时钢铁市场的红火成为了赚钱的香饽饽,也让该公司控股人韩敬远和二股东陈宁宁为了控制股权抢红了眼,韩敬远最终险胜了这场遭遇战,而代价则是,在全球最大钢企——印度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以下简称米塔尔)斥资约50亿港元取得了陈宁宁手中28.02%的股权后,韩敬远和米塔尔约定将韩敬远所持中国东方股权转让给米塔尔,从而使米塔尔的持股量增至73.13%,成为中国东方的第一大股东。后因商务部未批示该申请,米塔尔控股协议自动失效,但仍是中国东方的重要股东,而中国东方持有津西钢铁97.6%股权,米塔尔间接持股H型钢合资公司,米塔尔和中国东方签署了H型钢技术转让协议,助其打造中国H型钢大型基地。
当年的股权换技术拯救了今日的津西钢铁,H型钢在市场好的时候可能不是获利最高的产品,但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由于其附加值高,却成为了利润的主要支撑点。数家河北民营钢企或者破产或者被兼并,但津西钢铁仗着H型钢这一招鲜活了下来。
挣扎出一片天
但是低迷的钢市让韩敬远依然忧心忡忡,他从2012年开始打造非钢产业。发展非钢行业固然可以拯救部分钢铁企业,但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新盈利点就可能成为新出血点。
2009年,中国钢铁产能约为7亿吨,到2013年该数字已增至9.76亿吨,吨钢利润一度仅0.43元,还不如卖一棵大白菜。
内忧当头,外患也不容小觑。2013年以来,国际上挥舞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接踵而来,而随之而来的环保成本,势必将成为惨淡经营着的钢企们难以承受之重。回头来看,钢铁行业已经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而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体制之弊已经成为钢铁行业走出阴霾的唯一希望。
而谈到外忧,韩敬远又要在心里笑了。在针对中国的钢铁贸易行动,被指背后推手来自安赛乐米塔尔与蒂森克虏伯等欧盟钢铁巨头。而因为与米塔尔为合作伙伴,津西钢铁生产的连年H型钢顺利出口日本、韩国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而米塔尔还将钢板桩技术转给了津西钢铁,钢板桩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热轧钢板桩生产在我国尚属空白,在国际上也只有安赛乐米塔尔、韩国INI、日本新日铁等几个知名钢厂能够生产,然而这些企业对该技术拥有专利并进行封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扩大有效供给拓展市场新空间,津西钢铁从来没有止步,钢板桩成了他们精耕细作的新领域。津西钢铁与德国科赫公司和马来西亚欧领特公司达成合作实施“钢板桩升级改造项目”的意向,也许用不了多久,津西钢铁就能生产Z型钢板桩了。与津西钢铁此前生产的U型钢板桩相比,这并不是产品形状的简单变化。Z型钢板桩性能更强,产品附加值更高。
在掌握热轧H型钢和钢板桩两项“利器”之后,津西钢铁继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并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接国内重点建设项目和民用建筑领域,成功开发出超大规格钢板桩、铁路线杆和民宅建筑用钢等新产品,距全国最大、世界一流型钢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越来越近。
目前,津西钢铁已成为全国最大型钢生产基地,全国首家型钢标准研发基地。主导型钢产品已相继开发出114个系列、310个规格。其中,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提高到40%,电气化铁路线杆市场占有率已超过90%,成功进入鸟巢等国家重点工程,并成功应用于美国、菲律宾、墨西哥、巴拿马等国家的多项重点工程,远销33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津西钢铁加快企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了企业新的战略支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做精做强钢铁主业的基础上,津西钢铁强势向高新科技、国际贸易、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领域进军,先后在北京、天津、深圳、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子公司,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韩敬远率队赴德龙钢铁参观考察)
高居河北十大盈利民营钢企之首
在革命老区迁西县,每当提起韩敬远,人们有口皆碑:“他为咱迁西人做了大贡献。”津西的员工们则交口称赞:“今日在津西工作,我们有了一个‘饭碗’,董事长提高了我们的技能,使我们今生有了一个‘金饭碗’。迁西县经贸委的一位官员对他的评价是,水平高,迁西县主要是靠他吃饭。
2017津西集团以实现利润68.36亿元高居河北十大盈利民营钢企之首。从亏损大王一夜之间咸鱼翻身,类似的桥段在2017年的钢铁圈子中并不少见,稍加梳理就会发现,钢价暴涨的红利是多数企业实现业绩翻红的主要手段。但是,要知道,涨价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因此,对于钢企而言要想留住盈利,必须有新的秘笈在手才行。在这一点,津西钢铁的盈利之津西钢铁的员工评价韩敬远是个钢铁实业家,而中国东方内部员工则认为,韩敬远其实是个资本运作高手。尽管韩敬远一再强调当初与陈宁宁合作,正是看中了其铁矿石资源和资本运作能力。“我只会做钢厂,资本市场那一套,我看得不大懂。所以希望找到一个对这一块比较专业的人进行合作。”韩敬远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于很多民营钢企来说,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开篇未尝不是他们的一个真实写照。也许这也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所说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在当代民营钢企商业史中,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梳理,韩敬远和他的中国东方集团、津西集团这两个“双城”都是民营钢企经济必不可少的样本。十年前,中国东方集团的股权争夺战让他殚精竭虑,十年后,一手扶植、双手栽培的津西集团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尽管与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合作密切,但韩敬远表示,“虽然和米塔尔签署了协议,但目前仍是我控股,米塔尔要想进一步控股,还要看它开出的收购条件能给公司带来多大利益。”如今,曾自称不懂资本市场的韩敬远已经成为个中高手,他正利用资本的力量将企业推向产业重组的深水区,以获取更多的技术、市场和资源乃至行业话语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来源:中钢网